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接触交往中,从来注意以礼相待,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这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格和道德品质。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节是在日常交往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感谢、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表现。礼仪是为表示尊敬或隆重而举行庆典或接待宾客的仪式和程序,贯穿于国际活动的全过程。外事礼仪就是国际交往和外事活动中共同约定俗成、相互遵守的礼仪或仪式。
礼仪,也就是礼节,是在社会文化生活和国际交往中不断发展、演变和成熟的。在中国历史上,周公为周朝制订了种种典章制度,即所谓周礼,要求诸侯遵行,这就是礼仪初步完备的时代,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礼仪规范奠定了基础。孔子的儒家学说进一步强化了礼在封建统治中的地位,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使中国成了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实际上,在这里礼仪成为了一种统治手段和行为规范,约定遵守,大大超出了它的礼节的意义层面。在西方,礼(etiquette)一词,也往往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的公认准则,至于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就可以了,这与中国古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不谋而合的。
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国家之间交往的礼仪,这就是国际礼仪,在一个国家内部来讲,就叫外事礼仪。国家间的礼仪是在国内礼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原则和精髓都是承袭了国内的礼制,比如,封建时代的中国国君在接见国外使节的时候,都要求使节以臣的身份拜见。但随着国家间的不断冲突、发展、融合,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规范,逐步为大多数国家公认和接受。现代国际礼仪
也就是外事礼仪基本上是在欧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就有优遇外侨的制度和职司礼宾的外侨官。在古罗马,则有礼待客卿法。到了17世纪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迅速增加,欧洲各国纷纷制订相应的礼仪与礼节,对于现代礼仪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外事礼仪就其内容而言,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遇、外交特权与豁免等多方面的内容。有的部分内容已形成国际公约,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国际法的效力。而其他部分则是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